Housebook60&
Restaurant
MENU
2024.06.28
講座活動

影視職人系列講座|「光影灑落的過程,捕捉了什麼?」楊大慶x許景惠

影視職人系列講座vol.3 攝影 楊大慶


高中時大慶偶然透過歷史老師分享的大量藝術電影,定錨出對影像的起點。


「主流以外,還有很多東西值得被看見。」


回望當初是對體制有些憤怒的青春時代,而電影就像找到與憤怒對話的存在,理解自己「原來我有話想說」。鎖定好方向的大學時代,透過編導各種課程的學習,看清自己的內心深處,「如果我的作品是用憤怒為出發點,那我該怎麼說話,對誰說話?如果有話想說卻帶著情緒,是沒辦法好好傳遞的。」


「我沒有辦法把話說的好聽,可是我有把握傳遞導演想說的。」


上一代的大師級人物如李屏賓,在如中影大片場裡持續磨練,大慶說自己算是中生代的存在(?)幸運沒有過多的學長學弟制,人人把專業放在最前面,因為環境不同了,個人的自覺就要更精準,知道自己想拍什麼,能拍什麼,為何而拍。其中提到的高度分工,例如「跟焦師」擁有的專業不亞於「攝影師」,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累積,是不能輕易拿來比較的。


回應到這系列的講座,隨著聊更多細節,發現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聊。例如跟焦師、場記等等。團隊分工越細緻,作品的完成度就會越均值,也因此如果不夠理解自己該做什麼,反而應該停下來問問,我為何而做?



劇本的翻譯者


讀劇本,第一次是非常純然的閱讀體驗,讀完以後看「有什麼留在心中?」,到了第二次開始釐清每一場設計的重心、其中的潛台詞,試圖在腦中拼出其氛圍畫面,想像溫度、色溫等可以操控的工具,拼出最符合那一場的畫面。


曾經試著在狹小的四樓窗口,利用五樓開光,三樓延伸防護措施,打造出一扇窗景,攝影師如同空間魔術師般,在有限的空間引入陽光或是各種不同方式的遮蔽拼接,打造出「最剛好的鏡頭」。


而這些工作的過程,都好建立在「理解導演的需求」、「不影響演員」下去打造的。聊起和比自己年輕的導演合作上會有誤差值嗎?大慶溫柔地說「即使再新的導演都一樣,夠明確的前提下,合作起來就能融洽。」


和不同階段的團隊、狀態合作,當中「變通」非常重要,如有時經驗不足造成無法拍出想要的畫面,這時熟讀劇本的大慶會溫柔一起討論。


「我們能做什麼改變?達到一樣的效果呢?」


「有時候意外也是好事。」


攝影師幾乎是離演員最近的位置,感受到捕捉到演員最棒的情緒,大慶也會和導演討論,或許不必要那麼多顆鏡頭去激發,偶有的那顆鏡頭,站在第一線的人都被觸動到了,就非常值得保存。



攝影師的觀點


談起怎樣算是好演員?工作歷程與很多類型的演員合作後,有感演員分為三種,第一素人或小孩,因為沒有鏡頭意識,近乎是本色演出會非常投入,再來就是理解表演是什麼的演員,因為理解有時會過度用力相對扣分,第三種則是演很久,在鏡頭前面有屬於自己的鬆弛度,足夠的放鬆進入與出入角色。


談到這裡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無論身在作品的哪個位置,在拍攝(創作)過程中,每個人都是先準備齊全再來到現場打造出更多火花的。演員會事前找方法成為角色,攝影師則是透過對空間的作用回應到導演和劇本,沒有人是沒做好準備就來到的。無論短片、MV、劇集都是如此。準備好了,來到現場或許會有些想法差異,卻也夠了解自己擅長與能給出什麼,很有把握做到互相支援。


關於現在面臨的問題,依然可以回應為創作者的自覺,如何不被過往的經驗綁架?


「改變每一次的似曾相識。」


明確知道自己想拍的,因為好奇、想挑戰,永遠會有新的等待被拍出的鏡頭在等。


影視是團隊合作的產業,除了自備專業外,相互信任與尊重是基本的,大慶的特別之處,剛好是個會看劇通攝影師,剛好細膩可以給出更多想法。恰如其分的溫柔,讓人信服。


回推給每個人的提醒:無論你的職業為何,要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有自己的內在動機、成就累積加上過程的享受愉悅。每次都可以是非常特別的體驗,物理上與心理上皆是。




最後給年輕創作者或是想要攝影的朋友,大慶提到最重要的是「非常熟悉自己使用的器材、工具」。


高度分眾的此時此刻,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被看見的方式,毫無疑問的,要先行動吧!而不是聽完以後,靜止不動。所有的動人,都是來自無數次的用心、努力。無論你擅長什麼,想做什麼,理解自己很重要。


謝謝大慶帶來飽滿的分享,攝影實務的經驗,以及對「攝影師」的看法。我想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擅長的工具,想要花時間想做的事。打開自己,慢慢會有答案。




主持| 許景惠

梳化、攝影|李昕孟

文字後記| 方億玲
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