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book60&
Restaurant
MENU
2024.01.19
講座活動

2024/01 寫作者的議題關懷課題|劉致昕x江婉琦

在書寫之後,報導者和議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?我們應該站在什麼位置上持續我們的討論?


隨著 2024 的到來,「如果不知道什麼該是未來」系列講座也走入下一階段。這次,我們邀請身分不斷轉換—從記者、 Podcaster 到組織工作者—卻始終維持對議題核心關懷的劉致昕,和我們分享在不同的人生位置,他如何看待自己與議題之間的距離。


我們與議題的距離


「能夠談你跟議題之間這個關係,某程度是一種幸福。」


致昕自認常跳進一些當下較少人在意的事 情,當與重要的題目相遇,他會感受到自己無法藏起對事件的關注,即便占用個人時間,也自願從零開始探索。核心命題不一定是單一主題,而是當面對沒有被聽見的聲音,他會努力運用手上的機會與平台,讓更多人理解。


挫折,是經營議題的一部份。問出別人沒有問過的問題,是致昕的自我要求,也因此,每次進入議題,對致昕而言都是從零開始的累積,過程是孤單的,既是挫折更像是挑戰。如何面對這份孤單?「找到一個你最喜歡的事情」這是致昕過往採訪諾貝爾得主得到的回答,而直到現在,他仍然放在心上。


放不下的那些事


報導的書寫終究有句點,然而,報導者與議題的關係往往不會就此結束,或者該說,放不下。


「這一關其實一直過不去啦。」特別是戰爭一類的報導,意識到受訪者冒著生命危險,還是要將故事帶到記者面前,致昕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責任感。


然而記者能怎麼負責呢?把現場帶回來、讓那些血淚被看見,這樣就足夠了嗎?記者儘管看似承接著受訪者生命的一部份,唯一能做得到的卻也僅是紀錄,終究難以真正同理。無法置議題於不顧,但致昕同時也意識到,不放下的話,這份心意很難再持續到長遠以後。


幾經思考,釐清自己真正想達成的目標後,致昕決定轉換至不同跑道,從不同層面發揮自身力量。對此,致昕有著小小的結論「做你想要關心的事情,不是只有一個位置。」因此,無論身分是記者、作家,或是其他,致昕認為不需以此定位自己是否離開了那些他所關心的事。


探索、提問、還有什麼可能?


過去的致昕瘋狂摸索好奇的事物,磨練自己提問技巧,以及關注社會的敏銳度,且從未停下寫作。到了現在,他依舊過地忙碌,但也開始注重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。


致昕比喻,長期從事寫作就像跑馬拉松,懂得如何配速十分重要。因此,他提醒,寫作者要時刻覺察自身狀態,像是自己如何和議題相處、衝刺後需要什麼樣的休息,以及最重要的,意識到議題和採訪過程在身上留下的痕跡。掌握日常的累積,才更有機會達到身心的平衡。


回到看待議題的方式。致昕始終關注讓聲音沒被聽見的那群人,有地方說出他們想說的話。從過去實體的午營咖啡、到現在線上的 Podcast 節目,他把握每個問問題的機會,打造能向他人提問與對話的空間。


因為他相信,肯定還有人願意傾聽、有人願意對話,還有互相理解的可能。


🖊️而立x江婉琦:採訪編輯系列講座資訊🖊️

日  期|2023.10.27~2024.01.26/週五 19:30~21:00

地  點|書屋花甲x而立書店(捷運台電大樓站步行 5 分鐘)

人  數|每場限 35 人

費  用|每場次 350 元/人;當日店內購書享 8 折優惠

講座策畫|江婉琦/自由文字工作者,著有《移工怎麼都在直播》

回上一頁